摘要: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只有不断培养和提高学
生的创新能力,才能适应时代和社会的要求。本文就数学教学中如何进行创新教育,培
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浅谈一些体会。
关键词:数学课堂;创新教育;质疑;探究
作者简介:段光剑,任教于云南省施甸县仁和中学。
数学课堂教学要发挥知识的智力因素,鼓励学生创新性思维,激励学生大胆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重新认识教材,从中挖掘创新素材;然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激发学生创新欲望;接着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最后开发学生创新思维,激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重新认识新教材,进行重新探索的开端
灵活多变的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崭新途径,只有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以新颖的方式去诱导、激发学生的兴趣,就一定能使学生向往科学,追求真理,学生的创新意识也会随之培养起来。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平常中发现不平常,不受“定势”或“模式”的束缚,去探索各种结论或未确定条件的各种可能性。这样充分发挥知识的智力因素,有利于学生构建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发展。多种思路阶梯特别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创新性,知识的综合性就决定了思维活动发展的多样性。
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古人说:“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即“疑”是思维的开端,是创新的基础,质疑问难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学八年级第十二章第一节“轴对称”时,笔者首先展示教科书章前图以及图12.1-1和学生自带的有关轴对称的图片,使学生对轴对称图形有一个初步印象,再让他们阅读课本材料,了解轴对称图形的定义:如果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折叠,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对定义了解充分后,笔者问学生:“当你学习了轴对称图形后,你有什么问题想问你的同学?”这个问题一下子激发了他们参与学习的热情,争先恐后地问他同学。让他们不断猜想、不断提问后,笔者找出几组提出了比较好的问题的学生进行演示。如:甲问:“圆的对称轴是什么?”乙答:“圆的对称轴是经过圆的圆心的直线”,接着甲追问“那么这样的直线会有几条呢?”乙正在思考时,丙大声回答:“无数条”……“为什么要说所在的直线?”……整节课下来,由于学生的勇于质疑,轴对称这一概念很轻松地就掌握了。
因此,教师在教学上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激发学生质疑欲望,并满腔热情地保护学生的质疑积极性,耐心细致地指导学生质疑,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当然,这就要求在学习过程中,不管学生提出什么问题,都表明学生在认真思考。作为教师,应认真对待,平等交流,积极鼓励,给予充分肯定,让他们更有信心敢想、敢做、敢大胆质疑,而不能压制和批评。特别对于学生“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要特别加倍爱护和培养。
三、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数学知识只有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主动探索,才能转化为自己的知识,才能培养创新能力。
为了激发学生主动探索,教师首先要明白自己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和参与,允许学生有自己的想法,可以随时提出来,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见解后再和其他学生共同探讨。
四、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激活学生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是开发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思考,大胆打破常规,寻求新颖独特的、与众不同的见解,使学生的思维突破常规和经验的禁锢,向独特性方面发展,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特别是一题多解的题目更具有代表性,能包容大部分所学知识点,不能过于复杂(难),但也不能流于简单。过难容易挫伤学生研究学习的积极性,过于简单学生没有兴趣,这一步对激发学生的学习研究兴趣很重要。
五、在创新教育中教师应该注意学生哪几方面能力的培养呢?
美国心理学家马洛斯指出:创造力是人生的一种基本财富,我们大家一出生就具有了,但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大部分却不同程度丧失了,创造力的火花潜伏在我们每个人身上,只要加以培养和挖掘,每个人的创造力都可以得到显著提高。身为教师的我们,要使学生能有所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做到以下几点:
1.激发探究兴趣,培养学生集中的注意力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教师”,这是说兴趣可以引导和推动一个人去钻研、去探索,将注意力放在人所感兴趣的问题,从而获得创造的成功。一般说来,数学学习成绩好,就容易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反过来,对数学一旦产生了兴趣,它就会成为一种强大的动力,推动学生努力学习,提高学习效率,从而取得更好的成绩。有些学生对数学学习没有兴趣,甚至对数学学科产生厌烦情绪,这就容易导致学习效率低,数学成绩差。这时候,教师应对学生取得的哪怕是一点点微小的进步和成功进行鼓励与表扬,让学生他们体会到成功的滋味,认为学好数学并不困难,产生对数学学习的浓厚兴趣,这样就使学生的“苦学”变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在进行“生活中的轴对称”这一节教学中,一开始上课,笔者就提出了一个问题:“老师记得一句诗,两只黄鹂鸣翠柳,下一句忘了,谁能说出下一句是什么?”有学生马上说“一行白鹭上青天”,也有学生说“老师现在上数学,不是上语文课?”笔者马上反问:”谁规定数学课不能念诗,这诗可和我们今天要上的课有一点关系呢!”学生马上七嘴八舌议论起来,笔者将两句诗竖行排列写在黑板上,问学生“这样排列象什么?”有学生马上说“象对联”,“两只黄鹂”对“一行白鹭”,“鸣”对“上”,“翠柳”对“青天”,从而引入“对称”这一概念,再不失时机出示一些对称图样,从感性认识入手,了解生活中有许多对称的学问,使学生“视而有见,听而有闻”。
另外,在课堂上进行数学教学时,可以适当穿插一些数学趣闻,结合教科书,说说数学史上公式、定理等发现过程,讲讲数学史上的难题是如何被解开的。例如:学习尺规作图“二等分角”之后,你能用尺规作图“三等分角”吗?再如: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时,教科书中“阅读材料——方程史话”,学生在课堂上进行阅读时,十分感兴趣,纷纷询问“天元术”是什么,要求笔者对此进行详细的解释,并立即着手列方程计算丢番图的年龄。
2.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
对中学生来说,没有观察就没有学习。观察力是在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只有通过对事物进行系统的、周密的、精确的观察,获得有意义的材料,才能探索出事物的规律。人的观察力并非与生俱来、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在学习中得到发展的,如果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观察力,那么就能使它得到更好的发展和提高。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学生的观察往往总是与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相联系的,每一位学生观察的角度、方向各不相同,所获得的结论也就不相同。因而在观察过后,不能急于给学生下结论,而应站在学生的角度,从不同方面来进行分析、讨论,让学生知道观察成功或失败的原因,使他们在下一次进行观察,能有效地提高观察效率,获得成功。
例如:在进行“生活中的立体图形”这一节教学中,笔者亲自制作的一些立体图形模型,并让学生自带生活中的各种物品,在课堂上展示模型以及所带物品,然后请他们观察这些立体图形有哪些共同点与不同点,能不能将它们分类。在观察讨论时,有学生发表看法:“玻璃珠、皮球滚来滚去,站不住算一类;其它的可以固定位置,不易移动,算一类。”也有学生说:“尖尖的(指圆锥和棱锥)算一类,其它算一类。”情绪激昂,互相批驳,最终获得与教科书分类基本相同的结论,让学生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的过渡显得理所当然。
3.培养学生高效、持久的记忆力
对学生来说,记忆力是决定成绩好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心理因素,而在数学教学时,我们应有意识地培养记忆力。数学教学内容相对于其他各学科而言,逻辑性较强,也较抽象,往往有学生概念、公式规律记住了,但却无法运用,这是由于对识记内容没有理解,不考虑其意义联系只靠机械重复去识记导致的后果。为使记忆持久、正确,在进行概念、公式原理教学时,不妨将之具体化、形象化,以增强学生的记存过程。
另外,要培养学生的记忆力,还需要强调知识的系统性。数学学科的系统性很强,知识的前后联系很紧密,知识越系统化,吸收和记忆新知识的能力越强,就像工作效率很高的图书馆一样,各种知识分门别类地放在架上,需要时手到擒来,知识不系统,杂乱无章,也不利于记忆力的提高。因此,数学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整理、总结,在知识的纵向、横向上进行串联,当每一章节告一段落时,都必须对本章节的知识点归纳、概括,进行梳理,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整体的框架,将这一段时间所学内容理解、巩固,以便下一阶段的学习。
4.允许学生“出格”、突破常规,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越是具有创造性的人,越是具有独特的个性表现方式,他们不会随波逐流,不会轻附众议,而是常常违反惯例,提出自己的见解。而创造性思维正是一种不依常规,寻求变异,多方探索问题答案的思维形式,其新颖性、独特性和实用性被认为是创造力的重要特征。在课堂上,教师常常按自身思维、预定的教案进行教学活动,而学生只能无条件地接受教师的思维形式,按照教师的思维方式去考虑问题,严重束缚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能允许学生“出格”、突破常规,虽然“出格”并非意味着创新,但要创新,首先必须“出格”、突破常规。这就要求在数学教学中应注意发扬教学民主,提倡多思多想,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尊重并聆听学生提出的“古怪”、别出心裁的问题,而不是“拿了长刀来削平它”。
5.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
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才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但任何一个创新、创造过程都是一个手、脑并用的过程。所以,创造力的提高和创造的发挥都需要有操作能力的支持,操作对人的大脑智力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甚也说:“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聪明,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创造的、聪明的工具,变成思维的镜子。”所以,中学生学习数学,让他们在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做一做、拼一拼、算一算、说一说等活动中探索新知识、解决新问题,这样的活动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所学知识,而且对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于促进学生自身的整体发展都有很大帮助。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
6.让学生有挫折体验,培养学生顽强的毅力
创造活动需要借助决心和毅力。法国著名的科学家巴斯德在讲到自己成功的奥秘时说:“我唯一的力量就是我的坚持精神。”近年来国内外对独生子女的研究表明:独生子女虽然智力不错,但学习成绩与其智能发展水平并非一致,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独生子女缺乏意志,特别是缺乏自制性和坚持性,由此导致他们容易在具体事情处理上表现为决心很大,常常信誓旦旦,行动上却又迟疑不决、虎头蛇尾。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设置一些障碍,这些障碍从小至大,让学生感受到挫折,使学生尝到越过障碍获得成功的体验,最终使学生能在数学学习中产生不畏困难、遇难而上、不退反进的精神,从而培养学生顽强的毅力。
最后,在数学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猜测,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质疑是学生创新的一种表现,说明他有认真去思考、联想。想象不是任意幻想,而是在思想中去寻找新事物与现存事物之间的异同点,它能够提高学习的主动性、生动性和创造性,打破知识的限制,把死的知识变成活的知识。
总之,数学是一门科学,数学也是一种语言,不仅是科学语言,而且也将是商业、贸易的合适语言,因此,学习数学不仅仅是计算、证明,还要会用之去理解,去交流。因此,必须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达到我国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闫召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创新教育[J].素质教育论坛,2011(10).
[2]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当前位置:主页 > 毕业论文 > 教育类 > 学科教育 > >
初中数学课堂的创新教育
来源::未知 | 作者:可以买滚球的app_韦德app手机下载_官方网址推荐~ | 本文已影响 人
- 上一篇:如何增强历史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 下一篇:学生主动参与数学课堂教学的策略
随机阅读
热榜阅读
本周TOP10
- [学科教育] 浅谈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
- [学科教育] 优化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浅议
- [学科教育] 如何提高数学课程的课堂教
- [学科教育] 初中文言文教学方法浅探
- [学科教育] 谈钢琴基本功训练中的几个
- [学科教育] 在初中数学的高效课堂上飞
- [学科教育] 运用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的能
- [学科教育] 浅谈小学体育教学的策略
- [学科教育] 构建高效数学课堂 提高数
- [学科教育] 开放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应
- [学科教育] 中学物理教法选择与优化策
- [学科教育]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常用语举
- [学科教育] 语文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
- [学科教育] 农村高中美术鉴赏课因材施
- [学科教育] 构建思想品德高效课堂之我
- [学科教育] 浅谈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学